大凤冠雉(Crax rubra),凤冠雉属留鸟。体长90~93厘米,体重4.5~4.8公斤,是凤冠雉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品种。幼雏早成性,出壳后20天内即可飞行,2~3岁性成熟,最高寿命24年。主要分布在由墨西哥东部经中美洲、至哥伦比亚西部及厄瓜多尔西北部的雨林。
大凤冠雉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地区。成对或结小群,主要在树上活动,偶下地面,日行性。留鸟。
大凤冠雉属于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种子、树叶、果实以及各种昆虫,偶尔也吃青蛙、蜥蜴之类的小型脊椎动物。
大凤冠雉每年3~6月发情交配,一雌配一雄,成鸟于树枝间筑巢,雌鸟每次产2~3枚卵,卵呈漂亮的青绿色,孵化期约30~32天,幼雏早成性,出壳后20天内即可飞行,2~3岁性成熟,最高寿命24年。繁殖期4-6月,营巢于树枝或树洞中,1985年繁殖成功。
亚种
Crax rubra rubra
Crax rubra griscomi
异名
Crax chapmani
Crax globicera
Crax hecki
Crax panamensis
大凤冠雉主要是黑色的,喙上有黄色的瘤,冠上的羽毛弯曲。雌性大凤冠雉有三个形态:斑纹形态的颈部、展翼、翼及尾巴都有斑纹;赤色形态的整体都呈赤褐色,尾巴有斑纹;黑色形态的颈部、展翼、翼及尾巴都是黑色的,翼上有些斑纹。在大部份地区只会有一或两个形态出没,也有些是介乎于这些形态之间的。
大凤冠雉是凤冠雉属中分布最北的物种。它们的分支自9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就已经居住在南美洲北部。当600万年前位于哥伦比亚的安地斯山脉向上升时,大凤冠雉的祖先就与东南部的群落分隔。后者演化成为蓝嘴凤冠雉。大凤冠雉的祖先于上新世及更新世的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沿太平洋海岸的安地斯山脉向中美洲扩散。
由于失去栖息地及过份猎杀,大凤冠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而国际鸟盟亦建议将它们升级为易危。在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洪都拉斯,在科兹莫较细小的亚种C. r. griscomi,现存只妻数百只。它们的数量自1980年代逐步上升,或在低位浮动。它们亦受到飓风的威胁。
大凤冠雉与蓝嘴凤冠雉及黑凤冠雉都有混种。[1]
雨林资源的破坏以及非法偷猎正威胁到大凤冠雉的生存,现存仅数百只,但自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后数量已有所回升,目前名列国际濒危物种保护与贸易公约附录Ⅱ。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三中。[2]
详细的词条描述,请参考鸟类百科全书词条:大凤冠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