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椋鸟(学名:Sturnus sinensis)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空旷地树上以及营巢于天然树洞、墙洞或裂缝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名称:灰背椋鸟
英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学名:Sturnus sinensis
别名:噪林鸟、白肩椋鸟
目名: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名:椋鸟科(FAMILY STURNIDAE)
生息状态:台湾不普遍过境鸟及度冬鸟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8 )
叫声:沙哑和尖厉的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南方及越南北部;冬季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繁殖于华南及东南、台湾。部分性候鸟,在台湾及海南岛有越冬群体。
习性:吵嚷成群地在旷野及花园食无花果并取食于其他花期和结果期的树木。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体长19公分。整体外型并非显眼,身体大致为灰,翅膀黑色、肩羽处有醒目白斑,尾巴黑色但末端为白,嘴、脚亦呈灰色。公鸟体色较淡,头部颜色亦较白,翼上白斑范围较大;母鸟体色为偏暗之灰褐色,翼上白斑较小。
雄鸟:与其他椋鸟的区别在整翼上覆羽及肩部白色,通体灰色,头顶及腹部偏白,飞羽黑,外侧尾羽羽端白色。雌鸟翼覆羽的白色较少。亚成鸟多褐色。
虹膜-蓝白;嘴-灰色;脚-灰色。
华南地区的夏候鸟;度冬在中南半岛、海南岛、菲律宾、婆罗洲、日本南西诸岛(九州到琉球之间的岛群)及台湾等地,于广东部份地区终年可见。台湾地区每年九月至翌年三、四月间出现。由2005年之前的记录分析得知,南部屏东、高雄、台东等地数量最大、出现次数也最频繁(2001/1/20台东利嘉溪南岸曾有800只的记录);北部的宜兰、台北次之;其它县市仅有频率极低且不稳定的过境族群。鸟群分布集中于台湾岛的南北两侧,显然与从华南繁殖地,往南(东南亚)、往西(日本)的迁徙路线关系密切。每年十月垦丁地区有大量且稳定的过境群。
出现在平原及丘陵之开阔地带,尤其喜好附近有树林之旱田环境,亦在零星住家的周边活动。多半在地面觅食,也到树上采食浆果,杂食性。群聚性强,活泼好动,常与其它椋鸟、八哥混群,并在傍晚前聚集于树枝、屋顶或电线等明显目标上,然后进入树林一起夜栖。台湾地区数量可能逐年增加中,以台北关渡为例,2000年之前仅为稀有过境鸟,这几年已有5只以下的度冬群,对照日本方面资料:本种在南西诸岛的度冬数量,亦由以往单只、几只,到近年的10只以上。后续状况值得持续观察。
北椋鸟亦为体色朴素、外型无抢眼色彩之椋鸟,但头顶有暗色斑块,翅膀有两条淡色翼带而非白斑,尾上复羽为白色至橙色,嘴黑色、脚褐色亦与本种不同。 [1]
黑冠椋鸟
黑卷尾
黑脸噪鹛
黑头金翅雀
黑枕黄鹂
黑枕王鹟
红翅薮鹛
红点颏
红额金翅雀
红耳鹎
红交嘴雀
红脚鹬
红领绿鹦鹉
红眉金翅雀
红头长尾山雀
红尾伯劳
红尾鸲
红胁绣眼鸟
红嘴蓝鹊
红嘴山鸦
虎皮鹦鹉
虎纹伯劳
花头鹦鹉
黄腹山雀
黄鹂
黄眉林雀
黄眉柳莺
黄眉鹀
黄雀
黄头鹡鸰
黄臀鹎
灰背椋鸟
灰椋鸟
灰头椋鸟
灰胸鹪莺
鸡尾鹦鹉
极乐鸟
家燕
鹪鹩
角百灵
金翅雀
金腰燕
蜡嘴雀
蓝八色鸫
蓝翅叶鹎
蓝点颏
蓝冠短尾鹦鹉
蓝冠吸蜜鹦鹉
椋鸟
鹩哥
林鹬
领雀嘴鹎
领岩鹨
绿翅短脚鹎
绿颊太阳鹦鹉
绿胸八色鸫
煤山雀
冕雀
漠鵖
鹊鸲
详细的词条描述,请参考鸟类百科全书词条:灰背椋鸟